小心,这些肝炎是“吃”出来的送您一份护肝良方

绘图 沈江江

7月2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肝炎日。肝炎得不到有效治疗将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专家提醒,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除了病毒以外,很多实际上是“吃”出来的。那么该如何爱护我们的肝脏呢?本报邀请肝病专家为大家支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0斤小胖墩“吃”出肝炎

前段时间,有个体重超过200斤的学生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该学生不仅肝功能异常、超重,还血脂超标。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向晓星诊断该学生为代谢相关的脂肪性肝炎。“这与代谢紊乱有关系,这个肝炎虽然不是病毒性引起的,但如果不干预治疗,时间长了也可能出现肝硬化。”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专家会诊后表示,先不用药治疗,建议孩子从饮食和运动进行干预,随后为孩子个性化定制了一份饮食计划表。

“如今不少肝炎是吃出来的,这个学生也是,平时饮食习惯不好,加上代谢紊乱,导致患病。”向晓星表示,除了脂肪性肝炎,有些病毒性肝炎也与饮食有关。

贪嘴“吃”成戊肝

前几天,向晓星接诊了一个30岁的患者。张先生发现自己的眼睛、皮肤发黄,还莫名其妙瘦了下来,这一切的不正常让他有些担心。医生检查后发现,因为平时他喜欢在外吃饭,结果吃出了戊型病毒肝炎。

“以前每到春节正月十几,医院就会出现戊肝患者就诊的小高峰。”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刘光俊介绍,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同,戊型肝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就是饮食。而多数患者是因为在饮食中贪鲜嫩,食用一些未完全煮熟的海鲜、猪肉等食物所致。

“戊肝跟饮食有直接关系,吃的一些生冷海鲜被污染了。”刘光俊解释,戊肝是急性肝炎,通过“粪-口”传播,如果吃了被戊肝病毒感染的食物,就会中招。经过了解,张先生喜欢吃生鱼片,还有生的贝壳类水产品,或许就是在食用这些食物时感染了戊肝病毒。“通常来说,贝壳类等水产品容易被戊肝病毒污染,如果不经过烹饪直接生食,就有可能感染戊肝病毒。”

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注重饮食卫生,戊肝患者有所减少。“近几年这类患者有所减少,目前我们医院每年接诊几十例。”刘光俊说。

警惕这些伤肝行为

肝脏是我们人体的生物加工厂,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代谢、合成、解毒、免疫等。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病毒性肝炎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第二类是乙肝、丙肝和丁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既可以引起急性肝炎,也可以引起慢性肝炎。

专家表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首先影响到的就是肝脏,因此,很多肝脏疾病都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作”出来的。那么伤肝行为有哪些?

饮酒。我国有4%-6%的人患有酒精性肝病,肝脏正在承受着酒精带来的侵害。

脂肪。肝脏是身体的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心。如果长期高脂肪饮食,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脂肪不能被及时代谢而积蓄在肝细胞内,就有可能形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药物。很多药物都有潜在的肝毒性。当超过肝脏所能承受的能力时,药物会对肝脏造成一定损伤,医学术语叫做“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各种急慢性肝病,但由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会被误诊或漏诊。药物性肝损伤较轻的话停药后可恢复,较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一定要遵医嘱,切忌盲目用药。

出现这些征兆应及时检查

肝脏是功能很强大的器官,一般轻度肝病,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例如肝脏肿瘤到了晚期以后才出现肝区剧痛、全身营养衰竭等症状。所以体检很重要,只有体检才能发现轻度的、早期的肝脏病变,包括肝脏的肿瘤。

如果跟平时相比明显感觉到疲劳或者疲惫,右上腹出现胀痛、不适,伴有轻度的厌食、食欲不振、腹泻这些情况,可能是肝脏出现问题的征兆,专家建议此时尽快到医院做检查。

专家支招

如何保护肝脏?

第一,忌酒。饮酒没有“适度”一说,任何一滴酒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第二,饮食均衡。营养足够但不过量,控制脂肪摄入量。

第三,作息规律。睡眠充足,坚持锻炼。

第四,合理用药。

第五,重视预防接种,做好定期体检。按计划给小宝宝接种乙肝疫苗,乙肝高危感染风险或特殊岗位的成年人及时补种乙肝疫苗。

日常工作、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在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并不传播乙肝和丙肝。日常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

记者 王诗韵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西方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7   联系邮箱:5 626 6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