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新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情深到梅根
那年夏天的一个黄昏,我哭着跑回家,一头扎进奶奶怀里,抽泣着说:“我活不了啦……”奶奶问为啥,我说下午去郊外摘了一种野蒺藜果,浑身毛刺儿,咬开肉是黏的、白的,还有点甜,我就吃了。小奎哥来了,说这个有毒,吃了会死。“可我全吃了呀奶奶,我要死了。”奶奶搂着我,也不嫌热,和缓地对我说:“死有什么怕的,不就是睡一觉,没准儿做个好梦。”接着,奶奶对我讲起了杜姑娘梦见柳公子,欲求不得而死去,之后又活了过来,二人还喜结良缘。听完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对死已然没有了恐惧。奶奶起身说:“没事的,玩去吧,我要做饭了。”于是,我又回到了安静的玩耍中。
汤显祖写的《牡丹亭》,把死亡之美写得妖娆动人,不仅安抚了我小小的心灵,我猜想,热爱他和他作品的人,也一定受到了他戏剧精神的抚慰,否则他写的戏,怎么会流传至今而依然受到人们喜爱呢?
说起来,我对汤显祖及《牡丹亭》和“临川四梦”所知甚少。我1966年上小学,1976年高中毕业,“文革”我是从头跟到了尾,没读什么书。记得那年离开学校时,教学楼窗户上的玻璃,还有一半没装上呢。哪里有老师给我们讲什么汤显祖、《牡丹亭》呢?倒是在之后不久的高考复习时,才在语文复习资料一组文学常识的填空题里,看到了《牡丹亭》和剧作家汤显祖的名字。那也是临时抱佛脚地胡乱背一下,不仅《牡丹亭》没看过,更不知道什么“临川四梦”了!哪里想到奶奶讲的故事,就是汤显祖写的《牡丹亭》呢?所以,几次三番路过汤显祖的故里抚州,总听人说起汤显祖,我就想有机会定来拜谒,补补课。
那日,我终于来到位于抚州市临川区的汤显祖家族墓园和汤显祖纪念馆,对这位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特别是他的做人,不攀附权贵,对张居正伸出的橄榄枝,能做到纹丝不动,敢于坚拒,真是令我敬仰之至,证明他是个高洁之人;在艺术上,当有人演他的戏改动了几句台词,他也是坚决不答应,宁可你别演,也别改动我一字一句的认真精神,亦是令我钦佩之极,说明他心里容不得纤尘,是一个纯粹而又较真的人。
在纪念馆展厅里,当解说员讲完《牡丹亭》故事后,我突然就记忆复活,想起来了,这个故事不就是小时候奶奶给我讲过的吗?
站在纪念馆门前的台阶上瞭望,便看到了牡丹亭:六角双层,瘦削挺拔,檐牙高飞,好不秀丽。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大师,当地政府在临川辟地180亩,兴建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暨汤显祖纪念馆,1995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除了牡丹亭外,还有梅花庵、丽娘坟、黄粱饭店、钱廊、胜业坊、瑶台、照壁、梦泉等景观,配有壁画雕塑、诗词楹联,环境优美,古意盎然,信步游来,宛在梦中。这里不仅是抚州市民自觉接受美育熏陶的地方,也是承继古代文化经典的精神家园。我想,这座城市何其幸运,汤显祖这位享誉中外的先贤,一定会福泽子孙,光耀万代。
回到北京,我便开始搜集汤氏戏剧的材料,读“临川四梦”。我觉得称汤显祖为“东方莎士比亚”,虽然有益于西方对他的理解,但未必准确。《莎士比亚全集》12卷,我最少读了前4卷,之所以没有读完,就是因为读到第3卷之后,就发现作者从人物,情节,到语言等等,开始雷同了;而汤显祖写的“临川四梦”,每个都不一样,人物,情节,语言,都别有洞天,又都想象恣肆,还总关人情。尤其他的语言,那是从先秦至唐宋诗词歌赋的经典语言创化而来,古雅又鲜活,还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俗语活用。他的“临川四梦”,承继了屈原李杜以及苏辛的精髓,将其化入一出一出的戏份中。
我不知观戏人的感受,以我阅读的体验来说,那真是一个个、一出出绝妙之极的表达。“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其实“梦”只是戏的借代,而“性情”才是他想要呈现的。“性情”主于何,归于何,“四梦”各有不同。
400年来,汤显祖“临川四梦”为什么能久演不衰并获得业内外的高度赞誉?以我一个读者的感受来看,或许这“四剧”皆有极境的不同表达,而这不同的表达又都深刻地触及人心的不同侧面,引起人们的共鸣,形成了对人心灵的呵护、关怀与抚慰,才获得了人们深深的喜爱与口传心诵的流芳百世。汤显祖自己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打破了生死的樊篱,以“一往而深”的挚爱的力量,体现出深刻而又博大的人文关怀,令人感佩唏嘘。读了杜丽娘与柳梦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死生之恋,阴曹地府、魑魅魍魉不再令人惧怕——汤显祖以他美丽的想象,创造了一个超越死生、感天动地的艺术世界。
明代的汤显祖与宋代的王安石,虽同是临川乡贤,却有着不一样的“济世良方”,王安石要“革故鼎新”,而汤显祖要“抚慰人心”,完全不-样的志趣,却也都是济世之壮举。汤显祖的方式是用更易于人们接受,甚至喜爱的戏剧方式,春风化雨,美育陶然,来实现他“士”之“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担当。为什么奶奶给我讲了讲杜姑娘与柳公子死生之恋的故事,我对死亡的恐惧就消失了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是汤显祖创造的超越死生之性情爱恋的故事,弥漫在九州、缥缈于三山五岳而又跨越时空的艺术效果啊……
“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这是另一位戏剧大师田汉,1959年在“汤家玉茗堂碑”前所作。看来汤显祖至性至情至爱至极的《牡丹亭》,情深到梅根的表达,还真是莎翁无法比拟的。
告别临川的那个早上,抚州当地一位司机来接我去机场,他眉清目秀,开启车载录音,一边播放,一边哼唱。我问:你唱的是昆曲吗?他说:《牡丹亭》片段。我想,这大概就是绿叶对根的思念吧!